國內升學或是海外留學?

在許多學生心目中,出國遊學或留學是一件令人嚮往的事,一直以來,留學生表現出的一面總是打卡、拍照、到處玩,台灣學生只會上學、唸書、補習班,不論是語言學校或是大專院校,越來越多學生會在大學、研究所甚至高中階段就出國留學,但是這股風氣真的適合每個學生嗎?

想像中的留學生活

台灣的國民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其實是興辦的相當好。因此,即使是父母在海外工作的家庭,大部分也會讓小孩在台灣唸完國中或高中。但是即使現在台灣的教育鼓勵多元學習,致力於擺脫過往「一試定生死」的刻板教育,但社會依然存在著家長強迫孩子就讀某些學校或科系的情形,而近幾年許多關於升學分數、大學生脫序行為或學校辦學不力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加上全球化的浪潮洶湧,追求海外學經歷的風氣盛行,越來越多成績頂尖的學生開始將升學目標放至國外各級學校。

不同國家的教育

目前,台灣許多高中以及大學也強調與國際接軌,培養學生國際視野,也間接鼓勵了畢業生出國深造。

高中鼓勵學生接軌國際

回顧台灣的發展,海外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早期出國留學的多但回鄉服務的少,後來台灣經濟逐漸起飛,儲備在國外的人才適時回台,無論是擔任知名大學教授、服務於國家研究機關或是進入大企業擔任要職,除了學術上的實質貢獻、協助創造了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外,更替培養了大量優秀後進。然而,即使近幾年政府祭出多項鼓勵學生留學海外的措施,留學人數卻呈現遞減趨勢。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

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

以前的觀念中,能夠出國留學的就是菁英,因為早期高等教育尚不普及,經濟環境不佳,加上對歐美先進國家心生嚮往,因此有理想抱負的學生會努力爭取留學機會,甚至移居國外。隨著台灣經濟和生活環境的改善,生活水平和歐美大幅拉近,而國內大學的碩博士班招生標準與學費遠較歐美國家低廉,加上中國大陸留學生人數大增,申請到研究生獎學金的機會降低,導致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就近唸國內的研究所而不出國留學,雖然反應了台灣進階教育的普及,卻拉低了學術研究的平均水準,不利於長遠發展。

討論大學國際化的論壇

再者,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普遍不佳,台灣的英語教育過度強調文法結構,更為實用的「聽」、「說」和「寫」技能再學校較少機會練習,絕大部分是為了考取檢定才會準備,造成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如香港、新加坡、南韓等國學生,是留學競爭失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出國留學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許多學生的夢想。出國留學不僅學習到專業知識,更能提昇視野,獲得在台灣得不到的經驗。

各國英語水平

留學到底增值了什麼?
很多,而且是無價之寶,例如:克服恐懼、培養獨立、拓展視野、尋找自身定位、了解自己、建立自信,這些是用錢不一定買得到的無價資產。由於出國要花相當的一筆錢,只要你是抱者認真學習的心態,一定會有出乎意料的收穫。

文章參考來源:[1] 出國留學、或是留在臺灣好?──關於做決定(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43&nid=7403[2] 主管問:「出國讀書有何幫助?」──從克服恐懼、打點生活到建立自信(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505&nid=8469[3] 七件出國留學後才真正明白的事!(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tw.english.agency/%E5%87%BA%E5%9C%8B%E7%95%99%E5%AD%B8-%E5%BE%8C%E6%89%8D%E7%9C%9F%E6%AD%A3%E6%98%8E%E7%99%BD%E7%9A%84%E4%BA%8B-p47997975171043328[4] 你的孩子想出國留學?先看這篇文章(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cap/2016/02/160205_vert_cap_study-abroad-heres-how-to-plan[5] 羨慕同學的國外生活? 留學生們心裡苦:有三關要過(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2857065[6] 【蘇文鈺專欄】出國唸書是機會還是賭注?過來人這樣說(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1007[7] 美國唸書值得嗎?心態決定成功的路(檢索日期2018/09/14)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3731

圖片引用來源:[1] http://www.mbatics.com/2014/05/blog-post_23.html,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2] 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31009/tc09gaoyuxin/zh-hant/,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3] http://www.lifetimes.tw/?tag=%E6%98%8E%E9%81%93%E4%B8%AD%E5%AD%B8%E6%B1%AA%E5%A4%A7%E4%B9%85%E6%A0%A1%E9%95%B7,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4] 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7/03/blog-post_95.html,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5]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6/5/n10456779.htm,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6] http://www.geat.org.tw/news_n_event/01_news/%E5%A4%A7%E5%AD%B8%EF%BC%8C%E5%B4%A9%E5%A3%9E%E4%BA%86%E5%97%8E%EF%BC%9F-%E5%BE%9E%E5%B0%91%E5%AD%90%E5%8C%96%E6%B5%AA%E6%BD%AE%EF%BC%8C%E7%9C%8B%E9%AB%98%E7%AD%89%E6%95%99%E8%82%B2%E4%BA%BA%E6%89%8D/,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7] http://iabroad.com.tw/media-report-english-no1-philippines/,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