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真能用來解決問題嗎-外來天體威脅地球

HASSE 特派員:Louis
在許多太空災難片中,朝地球直衝而來的星體無疑是最難應付的場景。例如經典的「世界末日」、「彗星撞地球」都是描寫此一場景的經典之作。然而,現實中小行星同樣有可撞上地球,那要如何才能摧毀一顆小行星呢?

隕石撞擊地球[1]

在宇宙中,散布著眾多零星的星體,例如隕石或是小行星等,當它們的運與其他星體相撞時,輕則留下坑洞,重則相互毀滅。幸運的是,如果這些不速之客的終點是地球時,在經過大氣層時,大部分會因為磨擦產生高熱而在空中消失,形成流星,但是質量夠大的隕石還是能輕易穿越大氣而撞擊地球。最為人熟知的就是6千5百萬年前結束中生代的那顆隕石,在墨西哥灣形成直徑約180公里的撞擊坑。發生在蘇聯的通古斯大爆炸,外來天體也被認為事件的元凶。

1994-2013年外來天體撞擊地球的統計資料[2]
隕石撞擊導致恐龍滅絕[3]

在電影描述的,藉由核彈破壞朝地球飛來的小行星或彗星或許是一個理想方式。然而,依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馬里蘭大學在《Icarus》期刊發表的研究,小行星或許較先前想像更為堅硬。研究團隊進行兩顆小行星衝撞模擬實驗,一顆直徑約1.6公里的小行星以秒速4.8公里,朝直徑25公里的較大型小行星衝撞。以往的實驗預測,大型小行星將會因衝撞而碎裂,但這次實驗結果卻顯示大型小行星並未嚴重受損。在撞擊後的幾個小時內,大型小行星雖會分裂成較小的碎片,但並未像先前的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完全消失。由於重力的影響,飛離小行星的碎片會藉由引力被受損的小行星核心吸回重組,意味著破壞不一定是最佳解。

                     

                 模擬撞擊後碎片因重力而被吸引的影像[4]                                                                         電影「世界末日」中於隕石鑽洞的畫面[5]

NASA從1970年代開始追蹤所有接近地球軌道的天體活動,2016年成立負責鑑別飛向地球的大型物體的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DCO),確保儘早發現有潛在危險的天體活動接近地球軌道、跟蹤並鑒定潛在危險的天體活動,發出潛在對地球撞擊的警報、應對構成潛在撞擊危險的天體活動。
2013年,NASA提出改變小行星軌道計畫(ARM),希望最終能將有可能威脅地球的小行星推離原來軌道。
2022年,NASA和合作者們將發射一個太空器,撞向一個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那顆,觀察是否能改變較小這顆行星,圍繞較大那顆小行星運轉的軌道,用發射物給來襲的天體一個「推力」,改變其軌道方向而非將其摧毀。但是,選擇摧毀還是改變軌跡,取決於我們發現它的時間點,且做出決定的時間或許將縮短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1988至2019年美國監測到的太空火球[6]
NASA 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 [7]

文章參考來源:

圖片引用來源:

  1. https://pse.is/FZWRC,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2.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tag/planetary-defense-coordination-office-pdco/,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3. http://www.ifuun.com/a20171085850396/,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3/190304095926.htm,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5. http://yousense.info/6e617361/nasa-uses-the-movie-armageddon-in-their-management.html,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6. https://www.extremetech.com/extreme/287886-nasa-reports-undetected-asteroid-explosion-in-upper-atmosphere, retrieved April 14, 2019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teroid_Redirect_Mission, retrieved April 1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