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做到了!從零開始的福衛五號
台灣在某些程度上一直重度依賴他國,尤其是美國。
技術不足、原料不足,但福衛五號卻克服這麼多問題成為台灣第一個自主研製的遙測衛星,真的很令人開心。
此外,擁有這些新技術後,台灣衛星產業何去何從、未來市場定位為何也值得仔細觀察
福衛五號
經歷多次延宕,台灣第一枚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將在 25 日升空,跨出台灣太空史上一大步。2019 年起,台灣將展開第 3 期太空計畫, 可 能項目包括透過國際合作共同探索外太空等。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是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劃、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枚遙測衛星 ,將接替去年功成身退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 。
福衛五號升空之後,使用 720 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黑白影像解析度高達兩公尺,相當於在台北 101 大樓可辨識遠在 300 多公里外墾丁的人。預計 80 分鐘後與地面控制站建立通訊,預估一週後可開始傳送觀測資料。
福衛五號繞行地球一周約 99 分鐘,每天繞行地球 14 周,每兩天會經過台灣上空。經過台灣當天,一天內會有 4 次通過台灣上空,時間分別約是上午 9 時 34 分、11 時 10 分及晚上的 8 時 32 分、10 時 09 分。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電子零組件越來越輕巧,衛星在未來將被大量運用, 除軍事方面,在通訊、國土安全及商業活動都非常重要,可預期相關產業將在未來 20、30 年蓬勃發展,因此自製衛星的能力非常重要,而「福衛五號」已證明台灣有此能力。
他說,下一步目標是讓技術能量在台灣繼續深耕、有所發揮,除了期盼台灣太空產業與商業結合,也可進行國際間技術合作,台灣太空產業若能立足國際,人才就會源源不絕進來,也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相關領域,推動產業發展。
1991 年 10 月 3 日,行政院核定「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成立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做為中華民國太空計畫的執行單位。
台裔科學家期許
賴常青是美國航空太空學會(AIAA)副會士,目前任職於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他說:「那年(1991)剛好是我出國的時候。」受到政府決定發展太空計畫的激勵,賴常青於台大機械系畢業後負笈美國普渡大學(Perdue University)攻讀航太。
20 多年過去,台灣完成首個自主研製衛星,鑽研衛星系統工程及導航姿態控制的賴常青說,他與福衛五號計畫總主持人張和本曾在波音(Boeing)公司共事,因此福五即將發射升空,真的很高興。
他表示,美國做衛星經驗豐富,台灣沒有這方面的背景,可說是從頭開始學起 ,全球更只有少數國家能生產精密的關鍵零組件如陀螺儀,這些組件又是出口管制,台灣研發自主衛星真的比較難。
如今成功研製福衛五號,賴常青說:「藉由福衛五號奠定的基礎,未來台灣太空計畫發展,可思考從市場的利基與需求,找尋自己的定位。」
他舉例,Google 與三星,分別打算發射 180 與 400 個小型衛星,運用於無線上網,因此小型衛星市場或許能創造新的機會。
至於歐洲生產的衛星關鍵零組件之一的恆星追蹤儀(Star Tracker)行銷全球,賴常青指出,台灣也已具備這方面技術,若台灣業者願意跟進,可以嘗試。
賴常青的觀點與劉登凱所見略同
NASA 的火星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在 2012 年 8 月成功登陸火星,劉登凱是執行任務的團隊副總工程師。他曾就讀大同大學(前身為大同工學院),畢業後赴美攻讀德州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學博士。
劉登凱指出,目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阿根廷與巴西都在做衛星, 印度更是把衛星製造視為國家級產業,更不用說包括法國、德國、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等國的投入 。
他表示,台灣除繼續致力於研發性能更卓越的衛星,另外也可思考作為生產衛星關鍵零組件的供應者,例如生產太空專用的電腦,還有恆星追蹤儀,及軟體與攝影技術等 ,台灣可做這些事。
嚴正在清華大學畢業後,赴愛阿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操作好奇號的 NASA 工程師。嚴正指出,既然製作衛星的技術台灣大部分都有了,在衛星發展上,可開始嘗試比較前衛的方向。
他說:「日後台灣可思考,不只是打造擺放攝影鏡頭的傳統式衛星, 或許可研發清除太空垃圾衛星,專門修復或安全銷毀在太空軌道裡故障的衛星,這值得台灣探討 。」
國家實驗研究院官員指出,福衛五號整個酬載(Payload)都是台灣團隊完成,福五的本體系統、電腦、電力控制單元、飛行軟體等,可說整個核心技術都是台灣自主包辦。
他表示,還有在地面的操控系統,包括操控軟體與操作工程,還有整個影像處理資料系統都是自製,相信經過這樣的磨練,台灣團隊已累積成熟的自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