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竹科,出國追逐夢想的Tracy博士

聽到這次要訪問的對象台灣女生是太空領域的博士,忍不住就聯想到電影《關鍵少數》裡的情節。手機的另一端,是現在正在澳門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計畫的廖瑩。

她現在計畫的主題:「彗星氣體噴發與稀薄大氣流場模擬計算」,算是之前瑞士博班研究工作的延續。

不只待在澳門,廖瑩現在工作也常常會到各地開會、找不同單位或其他專業人士合作。雖然近日的社會風氣已經平等許多,但是即便拿掉這些刻板印象的標籤,能夠在太空領域達到這樣的研究高度也絕非易事。

曾為太空學校學員,同時也是公司創辦人的王碩彬說期待自己的公司成為「電動船界的特斯拉」,預計四月要在日月潭下水的電動船,裡面的電池模組,控制的軟體與顯示介面都是自己與團隊研發。王碩彬說現在「出來創業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專業實力讓某上市公司在他們公司尚未正式成立就曾找上門來希望能投資入股。

大學曾照社會期待選系   太空學校讓她決定「走回自己想走的路」

雖然從小就喜歡看百科全書、對太空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熱情,但在填大學志願時她卻受社會影響,選擇了自己沒那麼有興趣的熱門科系。

到了大二,看著學長姐們分組選專業時紛紛進了電子組(以IC design為主),之後念台清交的碩班,最後進竹科工作,她卻漸漸開始覺得這好像不是自己未來想要的人生。

這時剛好在一直以來都有訂閱的科學人雜誌看到了太空學校的廣告,於是決定讓自己到美國去探索一次,讓自己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從小就嚮往的太空領域。課程到了太空中心後,她看到跟自己年齡相近的美國大學生在裡面實習,當助教帶國小、國中生參觀,心中猶豫的想法突然清晰了起來,赫然發現「我不喜歡受限於人,決定要走回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進到詹森太空中心上課 「我相信努力就可以實現夢想」

除了看到年齡相仿的實習生能在裡面工作而被激勵, 太空學校課程裡還有讓廖瑩見到NASA裡面工作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機會。

而且不只聽著工作人員講解,到宇宙劇場看太空任務片段影片,太空學校還帶著她們「進入了限定參觀的Level 9,看到工程師們真的在準備、測試將要執行太空任務的儀器或太空船」,以及「在浮力實驗室看到太空人在超大游泳池裡實地訓練」。

最難忘的是,「以前從沒想過自己可以進到任務控制中心參觀,以及看到1:1的太空梭與太空站模型。」身在自己夢寐以求的地方,看著從沒想過可以這麼靠近的太空設備和遇到專業人員,她終於堅定並且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也一定會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不同角色 合作完成以為無法完成的事情

太空學校不光是讓學員近距離接觸這些現在最新的太空技術,更期待他們也能從做中學,自己創造。

廖瑩回憶「課程其實很累,小組競賽的任務很多,像是簡單火箭發射、降落傘回收、設計太空任務的預算和簡報、開樂高火星探測小車在火星模擬環境搜集東西…,一定每個人都有事做。」但是這些對學生來說不會太難嗎?「難啊!但是我們竟然都完成了。」「我們有一個在模擬控制中心的任務其實差點失敗。

小組要要排除突然氧氣不夠的狀況,加上有限時,大家剛開始很慌張,直到倒數10秒才排除。」她說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完成,但在活動裡每個人都有不同角色,可能是總指揮、技術人員…等等。不只團結力量大,用合作面對挑戰也在無形中激發了學員的潛能。

本來很難想像自己念完博士 打開視野後立下更高的目標

在太空學校得到了有心就可以去完成很多事情的信心後,廖瑩決定漸漸往天文或太空專業邁進。大二時,她申請了中研院天文所的暑期專題學生計畫,想藉此試試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以及適合這個領域。面試時她能準備的資料都帶上了,當然也包含太空學校的證書。

「沒想到老師們都對我在太空學校的經驗深感興趣。」成功申請到後,因為原本的電機專業,她先跟著中美掩星計畫(TAOS)的研究團隊做望遠鏡內部光學儀器的測試。短暫的暑期計畫結束後,她覺得學術研究工作還挺有趣,便以專題大學生的身分留在團隊一路做到大學畢業。

碩士班如願以償地進了天文所就讀,一開始的研究題目是行星大氣觀測,中間轉換方向變城成行星大氣的模擬計算,後來發現上手就一路繼續研究下去。很幸運地,她的碩班指導教授以前在歐洲工作時的同事,也就是後來的博班指導教授,在她準備畢業時開始招收新的博班生,她就因此被推薦然後順利地錄取,到瑞士伯恩大學攻讀博士,主修太空與行星科學,從此開啟了她豐富精彩的留學生活。

出走台灣:像魚池裡的魚被丟到大海 可以的話就出去看看吧!

廖瑩說自己去瑞士念博士的的學校「風氣很好,跨國合作很多,並且相當重視人文精神,尊重個體差異。」此外國際學生很多,除了德、法、西、義、英…等的歐洲人外,也有泰國、印度、墨西哥、伊朗和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

博班期間,她也擔任瑞士的台灣同學會會長,從中體認到台灣在國際社會地位的邊緣,以及台灣人出國生活打拼的難處。她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在國外時也認識了許多個性鮮明、善良有趣的台灣朋友,遇到問題時她們總是不吝幫助和提點。

「我在國外認識的都台灣人都很厲害,很會念書、很會做事,或兩者兼具。我也漸漸覺得台灣人的包容性與彈性是相對大的,很靈活、能隨機應變,較能接受其他文化。在瑞士生活一陣子後,發現瑞士人其實是相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保守,例如不喜歡變化、不喜歡嘗試新東西。若是可以的話,請盡量走出去台灣看看。很多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物或觀念,到了外面可能就被顛覆,但這反而是當地人民的日常。對我而言,出走台灣,就像魚池裡的魚到大海一樣,浩瀚多變的環境使我大開視野、刺激思考,從而深感渺小,自懷謙卑感恩,一如我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