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天空-NASA科學家的逐夢少年歲月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旅伴號,這枚衛星不僅震驚西方世界
開啟了太空時代的大門,也劃過美國西維吉尼亞州逐漸凋零的產煤小鎮煤林鎮的上空,引燃了一個少年的熱情盼望
電影-十月的天空
桑尼‧希坎姆1943年出生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煤林鎮,雖為礦工之子,卻不甘於把未來置於地下礦坑,夢想造出遨翔於太空的火箭,在老師的鼓勵下,與同伴進行無數實驗,製造出精密的火箭,在家鄉發射,一舉成名。成年後終於成為航太工程師,並在1981到1998年間任職於美國國家航太總署,擔任國際太空站計畫的任載荷培訓管理。
「我想我在西維吉尼亞州生活的那段時期可以截然分成兩個階段:一九五七年十月五日以前屬於第一階段,那一天以後是第二階段。」
「那一天是星期六,電台整天不斷報告旅伴號人造衛星的消息,每次報告新聞的時候,播報員好像愈來愈擔憂和緊張,他們說人造衛星可能裝上攝影機在美國上空蒐集情報。有位新聞評論員質疑旅伴號是否裝載了原子彈。教堂裡,蘭尼爾牧師並沒有在講道中提起蘇聯和旅伴號人造衛星,教堂外的石階上,人們也盡談我們學校的美式足球校隊。在我們鎮上,旅伴號這類事情總要多花點時間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電影-十月的天空
他仰望著煤林鎮上的星空,小小的心靈從此孕育了一個夢想。
「《威爾市日報》和《藍野每日電訊報》整個秋天都登載有關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活動的報導。他們拚命工作以求趕上蘇聯,我讀過的科幻小說如今都好像變得真實。我對於整個事情的進展愈來愈感興趣,關於那些人在卡納維爾角活動的文章我盡量找來閱讀,有關他們的電視報導也從不放過。」
在一次報紙消息來源說,旅伴號人造衛星將從西維吉尼亞州的南部天空通過,在四周環繞的高山只能看見一條狹窄的天空,煤林鎮上的居民集合在一小後院一起觀看天上那道象徵著進步、希望、未來的光束直達天外。
「我看見了一個發亮的小球,在山脊間的狹窄空中,在一群星星的下面,堂堂皇皇的飛翔。我全神貫注觀賞它,不亞於看見上帝駕著金馬車在上面飛過。它那翱翔的姿態讓我感覺到,它似乎擔負著冷酷而危險的任務,彷彿宇宙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它。我的一生中,每次有重大事件都是在外面的世界發生,唯有旅伴號人造衛星是就在我眼前,就在這兒,在美利堅合眾國西維吉尼亞州麥道威爾郡煤林鎮我家後院中,被我看到了。我簡直不敢相信,它是那麼真實,真實到我覺得可以伸手碰到它。然而,不過一分鐘,它又消失了。」
電影-十月的天空
美國航太總署退休工程師桑尼‧希坎姆於《十月的天空》序中寫道:
「中學時代的我,和幾個同學一起,把製作火箭的念頭灌進腦袋中,這樣的念頭,在西維吉尼亞州的煤礦山坳裡是極不尋常的。我一旦想起那個極為誇張的名稱:「大溪飛彈署」,千言萬語就自我心中傾巢而出,層層疊疊,其急切令我驚訝。」
他邀集一群氣味相投的朋友,不屈不撓研發與試射火箭,從一開始用金屬廢料七拼八湊,到努力找書研究、反覆測試,到最後製造出結構精密的火箭,一路走來,有挫折、有痛苦也有歡笑,不僅摸索出什麼是科學,也把整個鎮緊密團結在一起,就在熊熊火箭衝破陰霾天空的剎那,桑尼與煤林鎮從此都不再相同。
有許多年輕人受到本書的激勵,尋求成為航太工業的機會。
「雖然回憶錄中沒有提及我日後在航太總署(NASA)的事業生涯,他們還是從製作火箭的少年那兒,感受到嚮往太空的激勵。
今天的太空活動,已經不是「大溪飛彈署」的年代,僅是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競爭;已經有數十個國家,使用有人搭乘的或無人搭乘的太空船,進入太空軌道,甚至深入外太空探險。更有私人企業,如太空X(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公司,發展可以安全降落,重複使用的先進火箭。不久以前,我到加州的太空X公司參觀,許多年輕工程師圍上來,紛紛告訴我說,他們選擇航太工業,主要是受到《十月的天空》這部回憶錄的影響;那令我既震驚又高興。誰會料到生活在煤礦山坳裡的幾個小子的故事,會導致這個世界的許多年輕人追逐摘星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