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太空發展

南韓,以其電子產品與汽車工業在全球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卻在太空發展起步較晚。

南韓火箭

南韓的太空發展也是從自主研發運載火箭及衛星起步,卻無法突破關鍵技術。原希望與美國共同開發,卻因政治因素而告吹。

2004年,南韓與俄羅斯簽署協議,共同研發「羅老號」運載火箭;2007年,俄羅斯以保護相關技術為由,只輸出第一級推進級,拒絕輸出相關技術,甚至拒絕韓國科研人員參與;2009年,俄羅斯將未經試驗的第一級火箭運交韓國,而由南韓自主研發的只有4個75噸級引擎。

「羅老號」運載火箭發射歷經7次推遲、2次失敗,至2013年1月30號才發射成功。衛星部分,自1989年南韓衛星技術研究中心(Satellite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TRC)成立以來,在低軌道衛星的發展能力已達世界頂尖,其小型遙測衛星甚至出口至馬來西亞、西班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新加坡。透過與各國機構[如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歐洲EADS等]技術轉移,逐步提升本國衛星的技術水準。

羅老號運載火箭

與日本不同的是,南韓的衛星發展主要是以商業或國防應用為考量,鮮有大規模的科學衛星研發計畫。

韓國也曾選派男女各一名太空人赴俄羅斯培訓,結果男太空人高山因訓練期間違反保安規定寄送機密資料回國而遭撤換,而女太空人李素妍則搭乘聯盟號進入國際太空站11天,參與18項科學實驗,但返回地球時由於返回艙發生嚴重機器故障,胸椎和腰椎因此負傷,但南韓也未提出抗議。後媒體更爆出李素妍進入太空簽訂的是「商業合同」,未參與官方太空任務,因此太空人計劃只是一場「太空秀」,卻投入約2340萬美元,而李素妍也於2014年8月宣布離職,此後就未曾有進一步的太空人培訓計畫。

南韓首位太空人李素妍

綜觀南韓的太空發展,由於起步較晚,因此透過與美、俄、歐盟等航太大國密切合作,整合政府、科研機構、航太企業,先發射南韓自製衛星以滿足民用與國防需求,接著發展運載火箭以確保衛星發射能力不會受制於其他國家。但由於周邊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甚至北韓,皆已對本國太空計畫進行鉅額投資,因此南韓被迫與這些國家進行某種形式上的「太空競賽」。

但不同於1960年代的美國登月計畫,南韓太空發展的時程表雖然緊湊,但火箭等關鍵技術無法突破,與他國合作的成效不彰卻又急於試射,結果就是羅老號的多次推遲及失敗。航太發展是投資甚鉅且需長時間回收成本的投資,短視近利或急就章的時程只是增加更多額外成本。希望南韓政府可借鑑他國發展的案例,重新省視發展方向,找出政府與企業雙贏的策略才是長久之計。

文章參考來源:

1. it’s not about the Moon: The Military and Economic Logics to South Korean Space Exploration, retrieved January 7, 2017, from http://sinonk.com/2016/05/31/its-not-about-the-moon-the-military-and-economic-logics-to-south-korean-space-exploration/

2. 陳峰碁,南韓國家戰略科技發展-太空工業,新社會政策雙月刊No.28

3. 李素妍 (太空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B4%A0%E5%A6%8D_(%E5%AE%87%E8%88%AA%E5%91%98) (檢索日期2017/01/07)

4. 羅老運載火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D%97%E8%80%81%E8%BF%90%E8%BD%BD%E7%81%AB%E7%AE%AD(檢索日期2017/01/07)

圖片引用來源: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ro-1, retrieved January 7, 2017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i_So-yeon, retrieved January 7, 2017